2008年9月11日

公車族在泰國


【曼谷考山路周邊公車】
在考山路北邊平行的Thanon Phra Athit路上,過馬路到對面坐車。(Thanon 為泰文的"路")
53號可以坐到華倫彭火車站。
3號可以坐到曼谷巴士Mochit站(北站),即終點站,往清邁的巴士由這裡出發。


在考山路南邊平行的Th Ratchadamnoem Klang上,靠近考山路這個方向的公車站牌。
2、15號公車可以坐到siam區的zen百貨旁邊,15號除了可以到zen,也可以到central world、Sopham Taksin站,是最方便的路線,不過15號沒有夜間公車,11點之後就有可能坐不到車,這時候就要趕快去搭2號公車。
此外15號公車可以到skytrain深綠線的Saphan Taksin站附近。
79號也可以坐到siam區的skytrain站,不過不確定是哪個站。
33號應該也可以坐到siam區,不過不確定會在哪裡下車。
44號可以坐到恰圖恰。
47號可以坐到桑倫夜市、鄭王廟。
以下兩個路線不確定要在這裡搭還是對面搭:556可以到新機場。59可以坐到勝利紀念碑,勝利紀念碑可以轉551到機場。
511可以搭到勝利紀念碑、機場、巴士南站,往華欣的巴士由巴士南站這裡出發。

對面反方向的公車站牌,79號可以坐到大林江水上市場。


【其他】
另外有73可以從匯狂經siam、華倫朋火車站到中國城。

【鐵道市場&Amphawa水上市場】

BTS勝利紀念碑站出站即是曼谷往郊區mini van的所在,往圓環方向繼續走,在Thanon Ratchawithi的高架橋下有往鐵道市場的mini van。路程約1小時,70B。

在鐵道市場可以看到攤販集中在鐵軌的兩旁,火車一來便快速的將攤位收起的情景,火車時刻:
Arrive 8:30, 11:10, 14:30, 17:40.
Departure 06:20, 09:00, 11:30, 15:30

Amphawa水上市場只在週五下午至週日下午有水上交易,距離鐵道市場約2~3km,可一併排入行程,可搭雙條車往返,單程約10B左右。除了水上市場的活動以外,Amphawa也有人推薦可看螢火蟲,或是搭1~2小時的boat trip參觀樹中廟等。

如果要從Amphawa回曼谷,可在盤古銀行前搭車,最晚一班往曼谷的巴士在晚上八點發車。



2008年8月28日

Hostel in 花蓮

【太魯閣天主堂】-位於天祥青年活動中心旁,通鋪,接待的弟兄姐妹非常親切。
邱建福弟兄、周秋妹姐妹
秀林鄉富士村天祥路19號
03-8691-1203
0955-900-945


【花蓮學苑】
花蓮市公園路40-11號
03-8324124 ~6
八人團體房,個人平日300,假日350


【Formosa Backpackers Hostel】-花蓮最早的hostel,店主是留美的六年級女生,hostel內部擺設與造型在店主的設計背景下顯得非常突出。一樓僅一間衛浴設備,來此的旅客以外國人占多數,與國外的hostel風格較相似,男女混房。櫃台一般九點關門,欲晚到可先與店主連繫。
花蓮市建國路206號
206 Jian Guo Road, Hualien City 970
價格:420/床

2008年7月13日

my lovely iguana@社子島

清晨6:30,我的iguana終於越過了大稻埕,來到社子島,距離木柵27公里,太感動了,突然覺得一個人騎車真的很可惜,沒有人可以分享這種興奮的想大喊的心情。不過看著回程碼表上顯示的時速,想想應該沒有人能忍受以12公里的時速前進吧?一個人騎車沒有壓力也是挺好。

還以為自己有機會成為健腳,得以在重裝爬松羅湖之後雪恥,沒想到回程在景美早餐店停下喝杯豆漿後,無法再爬上我心愛的iguana,膝蓋和(害羞的)小屁屁痛到不行,大腿肌肉也緊得快要抽筋,只好一路牽著iguana從景美走回木柵,肉腳終究是肉腳,要變健腳可能要先投胎吧!

終於能體會當初朋友從汐止一路騎到淡水,殺回家中感動的寫下一篇網誌的心情。雖然我還沒到淡水,起碼我已經是在社子島上遙望關渡宮了。

4:40出發,9:00回到家,看來花東之旅,還是好遙遠的夢想。

河面上初昇的太陽,和我的lovely iguana。


遙望關渡宮與關渡大橋

2008年6月17日

給我相信愛情可以超越身分、年齡、性別、語言的朋友.....

給我相信愛情可以超越身分、年齡、性別、語言的朋友.....給帶領我讀"中性"的朋友......

------------------------------------------------------------------------------------

他變她 她們是姊妹也是伴侶
更新日期:2008/06/15 04:32 江靜玲倫敦


以撰寫大英帝國歷史文學《大不列顛和平》三部曲(Pax Britannica)著名的英國作家珍.莫里斯(Jan Morris),周前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第四廣播電台的《讀書俱樂部》節目中,公布她與伊莉莎白.塔克妮斯女士,「結婚」的消息。
81歲的珍.莫里斯告訴聽眾,「我從未告訴任何人這件事。事實上,我和同一個人共同居住生活在一起58年。我們年輕時曾經結婚,但所謂的『變性』,使我們必須離婚。可是,我們一直在一起,所以,伊莉莎白和我決定舉行公民結合(civil union),再次成為合法伴侶。」她們在威爾斯北部的一個地方議會進行了簡單的儀式。

英國名作家 一段驚世的愛情
珍.莫里斯口中的伊莉莎白,今年已經84歲。伊莉莎白是珍.莫里斯在1949年,還是男子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orris)時娶的妻子,兩人並育有五名子女。
1972年時,詹姆斯.莫里斯透過變性手術,成為珍.莫里斯,依法律規定,「兩個女人,不能成就夫妻關係」,兩人不得不辦理離婚。但珍和伊莉莎白仍共同居住在威爾斯北部的村莊中,36年來,對外,珍宣稱伊莉莎白是她的「妯娌」(sister-in-law)。
詹姆斯.莫里斯在1970年代執意前往摩洛哥變性,對英國社會、媒體和文壇造成震撼,許多讀者記憶猶新,乍聞珍.莫里斯與伊莉莎白「再婚」,大家仍感意外,「這應該是珍.莫里斯給我們最後的一項驚奇了吧!」
牛津大學畢業的珍.莫里斯,在詹姆斯.莫里斯時代,是一名俊秀的男子、優秀的英國軍人和傑出的新聞記者。他服役於英國皇家騎兵團,曾在義大利和巴勒斯坦擔任英國情報官。後來,進入媒體,陸續擔任《泰晤士報》和《衛報》海外特派記者。
1953年,詹姆斯.莫里斯與英國探險隊共同前往聖母峰,獨家隨行報導英國探險隊首次成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一舉成名。《泰晤士報》在1953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的那天早上,刊出詹姆斯.莫里斯的獨家報導。
1956年,蘇彝士運河危機爆發。詹姆斯.莫里斯替《衛報》從塞浦路斯採訪到第一手法國和以色列合作入侵埃及的證據。透過與法國空軍飛行員的訪談,她(他)的報導證實,法國空軍支援以色列部隊間的行動。這則報導,到今天,依然被認為是蘇彝士運河危機期間,以法聯手侵略埃及「不可辯駁的證明」。

生錯性別 知名記者娶妻生子
儘管在工作上,1926年出生的詹姆斯,30歲不到已是英國家喻戶曉的知名記者,但在內心深處,他卻有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爭扎與秘密:他對自己的性向,一直很不確定,「總覺得自己生錯了身體(成為男性)。」唯一可以和他分享這個秘密的是他的妻子伊莉莎白。
伊莉莎白是個茶農的女兒,詹姆斯到倫敦大學讀阿拉伯語時,與在一家建築師事務所擔任秘書的伊莉莎白在同一棟公寓內分租房子。
「我覺得跟她在一起有說不出的快樂,覺得她是我的兄弟,或者姊妹。覺得她是解開我生命難題的鑰匙。」珍.莫里斯回憶,「我經常跟著她一起到辦公室去,為的只是享受共同搭公車的愉快感。」
他們在1949年結婚。五名子女陸續出生。但隨著年齡增長,詹姆斯發覺自己內在的女性部分愈來愈強烈。


妻子支持 先離婚後進行變性
45歲那年,獲得伊莉莎白的支持,他決定跨越長期自我爭戰的界線,進行變性手術,成為女性。在此之前,他已服用了10年的女性荷爾蒙,「我的人生,只有前35年是完全的男性。」
他希望在英國進行這項手術,但他必須先離婚,才能動手術,他在不願意和伊莉莎白離婚的情況下,只有到摩洛哥去做變性。
他完成第一項重大手術,從卡薩布蘭加返家時,「伊莉莎白站在門口迎接我,就像我每次遠行回家時一樣。」
正式成為「珍」之前,詹姆斯又動了兩次大手術。伊莉莎白一直在他身邊。後來在法律上,他們不得不離婚,但卻從未離開過彼此。
《大不列顛和平》三部曲開始寫作時,作者是詹姆斯.莫里斯,完成時,作者已是珍.莫里斯。
1974年,珍.莫里斯把自己的經驗書寫成為自傳性的書籍《複雜的難題》(Conundrum)。該書行文優美,除了個人經驗和歷史,並為後來的變性者鋪路。
一般人很難理解,存在於詹姆斯.莫里斯,或者,珍.莫里斯,與伊莉莎白間的感情到底該如何界定?

唯一真愛 她們從未離開彼此
詹姆斯.莫里斯曾把他的旅行文學作品《威尼斯》一書獻給他們早夭的女兒維吉尼亞。對於他和伊莉莎白間的肉體關係,他形容,「那是一種完全的信任」,孩子則是他們「幸運的,無可比擬的禮物」。詹姆斯說,他希望伊莉莎白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覺得歡愉享受」。
伊莉莎白並不是個逆來順受的女人,在詹姆斯.莫里斯夫婦期間,伊莉莎白曾把炒菜鍋扔往詹姆斯臉上,也曾在火車上當眾賞他一巴掌。
可是,她總是在詹姆斯遠行後,歡迎他回家。即使在詹姆斯成為珍以後也是一樣,「我們仍然是一家人,繼續生活下去」,她簡單的說。
她們如同姊妹和好友,繼續共同生活了36年。兩人的子女和9個孫子經常前往探望。

死亡也無法分離兩人。她們已經安排葬在彼此身邊,一同躺在威爾斯北部綴佛河的小島上。兩人間,只有一塊墓碑,寫著:「這裡躺著兩個朋友,一個生命。」(Here are two friends , at the end of one life)。